Student Blog

教师语言暴力源于心理

教师语言暴力源于心理

 

 

我国一个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组对某省 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

   样本
    一位女生上课迟到了,看到老师在讲课,就悄悄地走回自己的座位,老师看到她后,让她站起来说明迟到原因,女生说,昨天睡晚了,今天早上没起来。“你昨晚去哪儿鬼混?晚上不睡觉?”女生倍觉难堪。不巧,第二天上学,自行车链子掉了,女生又迟到了,这次她看到老师在上课,想到昨天的尴尬,就没敢回自己的座位,而是站在门口等,谁知老师看到她后,又沉着脸说:“来晚了还不快进来,你戳在那儿干吗……
     一位小学教师上课提问,有学生答不上来,老师便说:“你爸你妈是近亲结婚吧!”
专家说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
     造成“语言暴力”普遍存在的内因是教师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心理压力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释放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教师长期在教学的精神压力之下,也需要寻找释放的途径,所以在实在非常气愤下出现骂学生、打学生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国家规定不准打学生,一方面学生不断地给老师带来心理伤害,另一方面老师没有解压的途径,老师的心理会很容易失去平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压力与日俱增。
1.教育体制当中引进的激烈竞争,比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平均分,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他们接受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职业,就不得不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因此而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
3.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付出大于回报心理难以平衡.
     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但从收入、住房、福利待遇到社会地位基本上是该知识层最低的,这种反差使得教师的心理承受力几乎濒临神经承受的底线。28岁的杨老师告诉记者:“同是一起毕业的大学同学,有的在外企,有的做媒体,虽然也是苦熬、打拼,可社会地位令人刮目相看。而我付出的不比他们少,甚至更多,可出门总是矮人一截。”孩子比老师学得快教师权威受挑战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提出西方世界在二次大战后就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即年轻一代将知识传递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长辈)。如今,中国也进入了向孩子学习的时代。那么,孩子们在学校还迷信教师的权威吗?显然,如今的孩子们可以从书上、网上、电视上获取到众多的信息。教师的知识权威在学生们的心中遭到质疑。善待教师造福孩子 .
     据北京市教科院日前披露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