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Blog

认识自我——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行为位于冰山的顶端,常常是别人唯一能看见的部分,我采取的行为是应对的外在表现。我可能说:“这是你的错”(指责),或说“这是我的错”(讨好),或是在伤心的时候微笑,眼中含着眼泪时说我很快乐。如果我能全然接触和接纳自己,相信所有感受和回应都是可接纳的,就会有一致性的行为,我的看、听、言、行都会以符合自身感受的方式进行。我们对外在处境选择如何回应或反应,就是我们的应对。如果我们不接纳自己的感受,加以隐藏或者防卫,就是应激反应(Reaction)。在人际互动中,我的反应就是用不一致的沟通来防卫或保护自己(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以维护自我价值感。如果我在了解处境时,能运用自我、他人和情境这三个因素,就能一致性的回应,而不是反应。
2、感受-----各种情绪,如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
感受是普遍的人列情感经验,比如爱、生气、害怕、轻视、疼惜和嫉妒等。在个人身上会引发这些感受的因素,则因不同的人、家庭或文化而异。我们必须接纳人类感受的全部范畴,而不是认为只有某些感受是可接纳的。如果切断、掩盖或否认某些感受,这些感受常常会以身体或心理的症状表现出来。一致性就是接纳、拥有和掌管我们的感受。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当我们体验到某种特别的感受,比如生气或者嫉妒,通常会根据自己学到的规条是否接纳这种感受而产生反应,这会影响目前正在发生的感受是否被自己接纳。我们也许被教导生气是不好的,所以在生气时,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种感受,这种想法进而产生另一种感受,比如对原有的感受感到羞愧。
关于感受而产生的感受是觉得自己不好,规条不准我们如实接纳感受,必须加以否认。如果害怕失去别人的爱或接纳,我们可能压抑自己的生气,假装它不存在,这种反应与真实感受是不一致的。不但不会促使我们获得想要的接纳,反而会妨碍我们与别人的连结,因为我们的感受与言行并不吻合。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观点是基于现在和过去经验的结合,不只是根据此刻所见所闻的事实,也受到我们的信念与价值观、期待与渴望的影响。例如,有个小孩知道父母不曾拥抱她,将之解释为自己不被爱或不值得爱;或是发现学校其他同学对她不好,欺负她,她的解释可能是自己很笨或不受欢迎。这种解释会影响她的自我价值感,以及她对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我们对他人和自己的期待是根据渴望而来的。渴望是普世皆同的,但期待却因人而异。每一个小孩都想被爱(渴望),但小孩如何“知道”自己被爱,却是各自不同。例如,有的小孩透过拥抱,知道自己被爱,有些人则透过玩耍或谈话。有些小孩会因为自己独特的期待没有被满足,而认为自己不被爱。处理“未满足的期待”,是每个人的重要任务。
6
、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渴望是普世皆同的,不论是什么种族、文化、宗教、性别或肤色,所有人都想被爱、被重视、被接纳、被团体纳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就渴望被爱,到九十岁时亦然,这是所有人持续一生的过程。因为这些渴望,我们发展出几种沟通方式,表现出来的形式可能是得到接纳或不被接纳的行为。为了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可能讨好或控制他人。当普世皆同的渴望未被满足时,就很难与他人连结,或者连结不稳固。如果“我”是一致的人,我会接纳自己的渴望,例如,如果我渴望独立,一致就是接纳渴望,并引导我的行为去得到独立。
7、我是----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我是”,决定我们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但常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了解它的真正本质。我们的目标是与它连结,发现我们本然的面貌,以及我们最深切想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去认识和重视自己,才能够重视别人。学习接纳和重视自己时,就发展出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