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Blog

阅读伴随女儿成长

                   2015届初二(18)班谭雨菡同学的家长 

   

    在最初的记忆里,女儿的记忆力特别好。三、四岁时陪伴她的是每天必读唐诗,每晚必讲的聊斋,每夜必念的童谣和老昆明山歌。直到有一天,翻开书页,看到图画,她便能一字不差的把整本的唐诗和老昆明童谣地背诵出来。其实她压根就不识字,全凭看图说话,真是神奇。

    上小学时,我和女儿常去马街淘旧书,去书店买新书、去图书馆借书。总之,出了书还是书。天长日久,小小的暑假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曾有一段时间,放学后做完作业,他就看《聊斋志异》一类的神鬼小说,旁边放一本字典,看得天昏地暗。最后的恶果是被书中鬼怪吓坏了,连着几夜不敢独自入睡。我想应该还是让她看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青春励志的作品,想尽快让她从鬼神的世界里走出来。于是,我送了她一些所谓的严肃文学,有冰心、徐志摩、林徽因的小诗诗,鲁迅、朱自清、林清玄的小说、散文,但我发现她对这些书似乎兴趣都不是很大,随后,我便换了一些故事精彩,可读性强的作品。最初推荐给她的是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我见她读得泪流满面、欲罢不能。我想这回她真的被小说感动了。后来,她有读了《活着》和《兄弟》,她同样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女儿对散文和诗歌的爱好,源于音乐。邓丽君的《昨夜月圆时》、《君在江之尾》这些宋词谱曲的流行音乐让她听得如痴如醉。我告诉她,其实许多歌词都源于古诗宋词,如谭晶的《在那东山顶上》就是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台湾民谣《兰花草》就是胡适老先生的一首小诗谱曲而成。

    随着时光的流逝,女儿已慢慢的成长成了小大人,的的书已越来越越多了,小书架换成了大书柜,放满了各种作家所作的琳琅满目的书籍。有白落梅、于丹;有鲁迅、梁实秋;有徐志摩、张爱玲;有泰戈尔、林徽因。既有《三国》《水浒》、《红楼梦》,又有三毛、琼瑶、汪国真。唐诗宋词枕边放,南派三叔蒲松龄。哎!看来我们父女俩今生将与书相伴、不离不弃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过我告诉女儿,所谓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对她来说并非名利,而是我们人生中共同拥有的一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