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Blog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与电影《英雄》

 

2017届高一(2)班  黄律铭    指导教师  白莉

   

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这篇历史散文,在老师推荐下我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后,将其中的影视艺术和历史文献作了一些比较,也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它们都讲述了刺杀秦王的故事,有许多相同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电影《英雄》与《荆轲刺秦王》都讲述了刺客的刺杀原因:《英雄》中的刺客无名自幼家破人亡,原因是秦国所带来的战乱。之后他被秦人收养,长大后知道了真相,便决心向秦王复仇。《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是为了报效太子丹,在燕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计划刺杀秦王。《英雄》中的剧情不难看出有许多影视色彩,但在当时的年代,这也是极为常见的。七国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太多,难免有人心生复仇之心,而像荆轲那样挺身而出捍卫祖国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其次,它们都花了许多篇幅来讲述两位刺客的准备过程:无名因复仇之心苦心修炼剑术十年习得独门武艺“十步一杀”,而找到他的熟人,计划刺秦而被悬赏的长空,长空将自己的心愿交给他而倒在他的剑下,随后他又找到另外的两位刺客飞雪、残剑,在他们的帮助下获得讨伐这三人的功绩而去面见秦王。而荆轲则是与樊於期将军商谈,后取他的头颅,再加上地图,带着被浸过毒的匕首以燕国使者身份前去刺秦。《英雄》中不难看出,充满了侠义色彩,这是一种影视文学里常有的剧情,同时也颇受观众的喜爱,但我认为“十步一杀”什么的不太可能,却又能吸引观众的喜爱,这便是电影剧情艺术的魅力所在。而荆轲相对而言更加真实,更能给人实感,这就是历史文献的独特之处。电影中的那三人并未被无名所杀,而荆轲却是提着樊於期的头颅去见秦王,这看出樊将军的英雄气概略胜一筹,而将贵重地图献上也体现了荆轲的刺秦决心。凭借一把小毒刀而不是什么“十步一杀”的必杀技的荆轲更能让人为他担忧,这便是历史散文的魅力所在。而电影中的无名相对荆轲来说更容易的见到了秦王,原因是他们所献上的东西的价值不同,以及荆轲花千两黄金收买秦王下臣才能面见秦王。当然,有一定原因是两人的身份不同,以为是秦国亭长,另一位是燕国使者。

    而两部不同作品最大的看点在于刺杀秦王的过程,电影中的无名近身秦王十步,却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复述他讨伐三人的经过,其中却被秦王拆穿他的谎言,而此时的秦王不慌不乱,反倒显示出了他身为王的器量,以天下感化了无名,使他放弃刺杀,最终秦王含泪下令放箭将他射杀。而荆轲比起他显得更为专业,在殿下从容不迫,还顾笑武阳,在近身秦王时毫不犹豫,刺出匕首,没刺中后还能追着秦王刺,直到最终倒下被斩。而秦王却是非常震惊,仓皇而逃,狼狈不堪竟忘记拔剑,最后目眩良久。电影中为了剧情明显有许多影视色彩,那侠义与为天下太平而放弃刺杀的英雄气概与秦王临危不惧一心向着天下的王者气概自然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而《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不像无名那样犹豫过,从他所说的“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便可看出荆轲刺杀秦王的决心,而他那临危不惧反而笑看武阳和失败后的倚柱而笑都体现出他作为一位燕国使者,一位刺客,一位英雄豪杰所展现的风采。而秦王却与电影中的大相庭径,看到匕首后慌张逃跑,连剑都忘拔的狼狈样,体现出秦王并不是什么临危不惧还能展现他王者气概的人。

    电影《英雄》与《荆轲刺秦王》都讲述了刺杀秦王最终失败的故事,而电影给人震撼感,以其人物注重侠义,为天下放弃刺秦等情节深深吸引了观众,而《荆轲刺秦王》却没有带来如此感觉,这便是所谓的影视艺术。而《荆轲刺秦王》所讲的史实,更能给人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刺杀秦王,这便是历史散文优于影视艺术的独到之处,耐人寻味。影视艺术与历史散文各具特色也都有缺点,这便是不同文学形式与艺术手法的真正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