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Blog

调整心态,与孩子交朋友

 

                           ——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心得浅谈

 

2016届初二16班同学家长 周劲松

 

孩子自从进入中学就读以后,作为家长,担心还是不少的:青春期的心理调整能否顺利度过?呼之欲出的叛逆心理和行为如何扭转?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怎样解决?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处理好?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体会,我们感觉到很欣慰:一、孩子的心理和心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二、孩子基本养成了良好、自觉的学习习惯,会自己主动去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时间;三、有班级荣誉感、自豪感,参与精神、奉献精神;四、对老师、父母的教诲,能够虚心接受并改进。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们大致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一、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正确指导和引导孩子。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他们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要求独立的意识在迅速增长。家长给孩子要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更多的发展空间,不能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同时掌握他的发展方向,不放任自流。

比如,带着孩子外出旅行的时候,我们会有意识地让她单独去交涉和办理一些日常事务,让她在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鼓励她大胆开口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实在无法解决我们再出面解决。这样一来,她会觉得很有存在感和价值感,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自觉、主动地花了更多业余时间泡在《新概念英语》的学习上,听音乐时候也更多地喜欢选择英语歌曲。

二、尝试着与孩子做朋友,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不管孩子的观点、行为有多么幼稚,做家长的不要马上反驳或批判,而是要分析他的行为和思维,跟他进行对话,肯定他的想法在这个年龄是正常的,再进行引导。

比如,在对待路边乞讨人员的态度上,面对孩子一颗纯真无瑕的爱心,我们会尝试跟她严肃探讨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耐心倾听她的真实想法之后,举一些正面案例与负面案例给她听,最终让她自己得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结论,在对乞讨人员进行一些适当的甄别后区别对待。

因为不想孩子沉溺于网络,我们没有让孩子使用QQ和微信。当她历史课上学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后,义愤填膺,写了一大篇的感想,并且特别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同仇敌忾。我们就主动帮她把文章上传到了微信朋友圈,还把朋友们的各种反应、反响一一反馈给她,这件事让孩子感觉很自豪很有价值感。

三、与老师积极互动,采取联合教育的方法。孩子的班主任很负责任,建了一个微信群,与几十名家长们一起进行互动,经常把一些学校动态、活动剪影、教育心得、青春期隐患、不良现象等及时共享,主动与家长进行探讨和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大家的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同时,班主任在《家校联系本》上开设了一个对话窗口,每天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交流很多看法,不仅仅受限于学习方面。孩子有一段时间觉得没话说,总是摘抄几句名言上去。我们也会尝试着跟孩子沟通,把这件事的正面意义、老师的一番心思进行说明,最终得到了孩子的理解和接受,每天都愉快地跟她的“知心姐姐”交流自己的点滴心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身心、情操得到了顺利的成长和陶冶。

    我们觉得,对于孩子,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让她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子女的身心健康、个性开朗豁达,也将会是她今后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