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 Blog

“关注+专注”让孩子健康成长

 

2015届初三5班谭可欣同学的家长

  

谭可欣在同龄的孩子中并不是最优秀的,无论是品德、行为、学习或能力,应该都是中上。但是,每个人和她交流后几乎都会说她开朗、乐观和独立,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自豪的地方。

  像所有家长一样,我们也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了希望,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成长却出现了太多的意外因素和结果。在不断的挫折下,我们也着急和慌乱过,最终调整过来,现在终于可以对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小结了。

一、孩子的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

  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提醒自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可能与父母永远相依,所以让孩子自己学会成长十分重要。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付出一切,而是教孩子学会成长。

  我们按照科学育儿的要求,克服了自己的惰性,按孩子成长的节奏进行养教。孩子学会走路的时候,严格要求家里的所有成员不能随意抱放孩子,让孩子有规律的爬、走、玩、睡的时间。这样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就适应了相对独立的生活。

  谭可欣在幼儿园大班时,按我们的想法觉得音乐是孩子素质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对孩子成长很有帮助。经过引导开始学习钢琴。从我家(省政府前门)到老师的课堂(东寺街)可以步行,在我们接送半年之后,我开始逐步训练孩子自己前往。最终在小学二年级后就没有接送了。之后,我们在外的一切活动,只要孩子能完成的工作,比如排除、询问、付款等等,我们都逐步交给孩子完成,如果需要我们就在她后面看着,孩子学会了与社会交往。

  谭可欣上了小学后,中午放学后就到我工作单位,在食堂吃午饭,我和她轮流到食堂打饭,有一次因为人小碗重,不小心把碗摔坏了,吓得躲在外面哭,同事们都觉得我心太狠了。但我觉得孩子学会了解生活过程很值得,并没有改变这个做法,孩子最终学会了适应生活的多样和复杂。

  谭可欣上小学后,我们观察到的问题很多,经过较长时间的分析,三个最主要的结果是:做作业的速度慢、上课注意力会分散、学习主动性不强。学校里的问题,家长几乎没有直接解决的可能,所以我们只是规定了完成作业的最后时间(根据作业量估计),让孩子每天报告上课时回答问题的情况,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附加工作(约二十分钟内)。让孩子自己努力解决问题,避免家长的过多无效干预,孩子学会了适应社会要求和压力。

  所有的一切,我们减少为孩子付出的做法,而是尽可能帮助孩子觉得生活是自己的事,父母希望她生活得好,但不是代替她生活。孩子学会生活,她会自己研究生活,调整自己,许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家长和孩子的负担都减少了。

二、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精心准备的结果

  但是,孩子的成长并不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是不可能完成的。家长需要提前做出准备。

  首先,要对孩子的人生做出定位。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加入了大量成人虚荣和对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经过几次考试,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优秀的群体中太不出众了,所有的目标似乎都快破灭了。孩子也通过我们的唠叨和威胁感受到这一切,变得很不开心。我们发现家庭出现不和谐现象,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经过多方面努力,我们一致认为应该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一个充满仇视的家庭,孩子再优秀有什么用呢?当我们开完家庭会议,表达了保持孩子健康成长为最大目标后,家庭重新变得亲切了,孩子也更容易沟通,反而进步更稳定了。

  第二,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需要成长。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和孩子一起看央视的今日说法,孩子非常惊异社会的阴暗面。我觉得,完整认识社会是必要的,并没有简单掩饰,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恶劣后果。最终,在进入情景后,孩子自己都能认识到一个缺乏知识和能力的人,往往会受到侵害,加上我们的引导,孩子认为个人努力成长很重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要求时,孩子接受程度就提高了很多。

  第三,要为孩子的成长设计良好的具体方案。孩子总是有各种问题的,解决问题是家长天然而长期的工作。谭可欣在假期中作息很不健康,晚睡晚起,作来也经常拖拉。我对她的要求是每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自己起床,如果不能做到则第二天要提前一小时睡觉;作业不能按计划完成,则增加练字的时间。没有过度的和无意义的处罚,关注孩子问题的原因和给予解决问题的思考及选择,孩子的不良行为马上降到最低。但我们没有再要求了,水至清则无鱼,过度管理会降低孩子的自觉性,反而不值得。

三、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学习和思考

  孩子成长的问题永远多过家长的准备,但是家长很容易在几次教育成功或失败之后失去长期教育的意识。当家长困惑于为什么以前孩子很好,现在出问题了的时候,应该注意:孩子是不断成长的,而家庭教育却总留存过去。

  我经常和有同龄孩子的家长交流,听听别人的经验,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往往大家赞扬的地方,就是对孩子问题的批评和预警。经常关注孩子当前的状态和预期的成长目标是否一致,是否要调整目标或策略。是否关心孩子成长的过程,记录孩子的成长细节,并为孩子的成长而自豪。是否经常关注各种家庭教育的信息和指导,改变自己,和孩子成长保持同步,参与到孩子成长的环节中,体会孩子的成功与失败,陪送孩子走出生活的低谷。……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回答或者没有真实地关注,说明家庭教育其实停滞了,根本不能真正帮助孩子了,家长必须学习,必须真正关心孩子。在家长十八年的关注下,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注视着孩子成长,孩子就一定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