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学习材料之五(学系列讲话材料)
——云南师大实验中学党支部(2016.5.27.)
内部刊物 注意保存
云南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情况通报 第2期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2016年4月27曰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印发了党史研究内参第17期《学革命先烈做合格党员》,选编了10位革命先辈做合格党员的典型事例。按照省委李纪恒书记批示要求,现将《学革命先烈做 合格党员》全文印发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请及时印发所属各支部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材 料认真组织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遵规守纪,努力为党工作,做合格党员。
目录:
1、携得火种在人间——李大钊 2 - 3
2、刑场婚礼撼天地——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 3 - 5
3、革命自有后来人——夏明翰 5 - 6
4、此头须向国门悬——吉鸿昌 6 - 7
5、一切都交给党 ——方志敏 8 - 9
6、党的坚贞好女儿——赵一曼 9 - 10
7、茫茫原野威名震——杨靖宇 10 -11
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 12 - 13
9、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 13 - 14
10、红梅傲雪颂千秋——江竹筠 14 - 15
携得火种在人间——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 曰。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 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1924年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和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1924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 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剑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一座庭院里,坐落着李大钊烈士陵园。纪念碑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刑场婚礼撼天地——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共产党员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不朽诗篇。1928年2月6日,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陈铁军一起,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
周文雍,广东开平人,1905年8月生。1923年加入中 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中共广州市委组 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
陈铁军,原名陈燮军,广东佛山人,1904年3月生,1924年秋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求学期间,为追求进步,铁心跟着共产党走,她将原名燮军改为铁军,并于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党被迫由公开转入秘密斗争。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中共广东省委作 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担任广州市委工委书记的周文雍遵照党的指示,开始在广州建立工人秘密武装。1927 年10月,周文雍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和广州起义 政纲起草委员会委员,在省委书记张太雷直接领导下,参加 起义政治纲领和口号的起草,同时担任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当武装起义迫在眉睫的紧急关头,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参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 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震撼中外的广州武装起义爆发了。广州起义给背叛革命的国民党新军阀以沉重打击,在激烈的战火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周文雍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兼教育部部长。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广州起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各派反革命力量的联合进攻下,最终遭到失败。周文雍率领部分起义武装,与十多倍于自己的敌人短兵相接,顽强拼搏,为保卫新 生的苏维埃政府,不怕牺牲,奋勇死战,直到弹尽援绝,最后杀出一条血路,突围撤离广州。辗转到香港,负责联络和安置撤到香港的同志。
起义失败后的广州,到处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党的组织 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几乎全部陷于瘫痪状态。广东省委在香港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研究重建党的组织,恢复革命斗争。会议提出,必须派一个坚强的有威信的领导同志回去,并认为周文雍是合适的人选。周文雍长期在广州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在工人群众中有较高威信,有长期秘密工作的经验,有坚定的革命精神,他回广州一定能够重建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斗争。但同志们担心,周文雍是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之一,目标很大,回去非常危险。周文雍以革命利益为重,勇敢地承担了党交给他的任务。
1928年1月,周文雍当选为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广东省委常委。他化装成刚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商人,在党组织掩护下,与陈铁军仍扮成夫妻,重返处在严重白色恐怖中的广州,重建党的机关和组织。回到广州后,周文雍和陈铁军有时扮作富商,有时扮作苦力工人,找寻失去联系的党员,重建秘密联络点。
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 在狱中,敌公安局长亲自出马严刑审讯周文雍和陈铁军,反 动军警对他们施以“灌辣椒水”、 “坐老虎凳”、
“竹签钉指心” 等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他们备受酷刑,坚贞不屈。敌人见硬的不行,又用高官厚禄诱惑,但他们不为任何诱惑所动。 敌人强迫周文雍写“自首书”。周文雍接过笔来,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了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不可灭”的诗作。敌人无计可施,遂将周文雍和陈铁军押赴红花岗刑场。
周文雍和陈铁军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在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最后时刻,他们决定将埋藏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在敌人的刑场上举行了革命者的婚礼,英勇就义。
革命自有后来人——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1928年3月20日夏明翰在被国民党新军阀杀害前,写下的大义凛然的就义诗。
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山县,1900年农历八月生于湖北秭归。1917年春,出身名门望族的夏明翰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湖南,夏明翰、蒋先云等和同学们奋起响应湖南省学联的号召,开展声势浩大的爱国宣传活动。
1920年秋,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夏明翰,在何叔衡的帮助下来到长沙,结识了毛泽东,成为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第一批学员,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刊。
1921年冬,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夏明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夏明翰等按照中共湖南区委的指示,在长沙从事工人运动,参与领导和组织长沙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
1924年,夏明翰担任了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农民部长。他经常化装成农民,深入长沙、平江、济阳、湘潭等地作农村调查,了解农民生活状况,注意培养农运干部,保送革命 青年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为湖南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和积极分子。1927年2月,夏明翰被党调到武汉工作,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毛泽东和中央农民运动 讲习所秘书。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蒋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发 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夏明翰闻讯后悲愤地写道:“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同年6月,在参加了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夏明翰被党组织调回湖南,任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党的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从武汉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夏明翰主要负责联络工作,他扮成农民、商人,奔走于长沙周边各地,向党的基层组织宣传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的决定,组织农民武装。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转向井冈山建立革 命根据地后,湖南省委夏明翰等同志也在中共中央特派员任弼时的帮助下,改变继续组织全省暴动的计划,决定将下阶段工作重点,放到建立农民武装,恢复党的组织,建立苏维 埃政权,造成革命声势,坚持农民斗争方面。同年10月, 湖南省委派夏明翰兼任平(江)浏(阳)特委书记,先后领导发动了平江、浏阳的农民暴动,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1928年初,夏明翰被党调到湖北工作,任中共湖北省 委常委,配合新任湖北省委书记郭亮的工作。由于叛徒的出卖,同年3月18日,夏明翰在武汉被捕。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逼他交出党的组织。夏明翰坚贞不屈,宁死不降。两天后的3月20日清晨,他被敌人押送到汉口余记里刑场。当敌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夏明翰昂然写下了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夏明翰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8岁。
几十年来,夏明翰和他的就义诗,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此头须向国门悬——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
吉鸿昌,河南省扶沟县人,1895年生。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他任改编后的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同年11月,该部被蒋介石调遣参加“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吉鸿昌不愿打内战,对“围剿”苏区、攻打红军消极、反感,并积极与红四方面军联系,准备秘密组织部队起义参加红军。但因所部高级军官被蒋介石分化、收买,起义计划失败。1931年8月,他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其携眷出国“考察”。
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吉鸿昌坚决要求参加抗战,被蛮横拒绝,无奈含泪出国游历。期间,他心系祖国安危,沿途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呼吁全中国人民在日本出兵侵占我国东北、国家处于生死危难之际,皆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为生存而战,为公理而战,牺牲一切,坚决抗日,并呼吁国际社会声援中国人民。
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又在上海发动进攻,挑起了一二八事变。吉鸿昌闻讯,立即结束欧美之行,在上海一二八抗战的炮声中,于2月底回到祖国。他当即联络与发动旧部,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号,并变卖家产6万多元购买枪 械,组织抗日武装。期间,他还同宋庆龄等爱国进步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并参加东北抗日救国后援会的工作。他还面见自己的老上级冯玉祥,陈述自己的抗日决心,并希望冯玉祥再次诚心诚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图抗日救国。1932年秋,吉鸿昌在北平由党的北方政治保卫局(即特科)秘密接收入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吉鸿昌任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随即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连克康保、宝昌、沽 源、多伦4县,将日军驱出察境。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 先安内”的政策,反诬抗日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 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吉鸿昌率部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失败后,吉鸿昌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曰活动,先后与在天津的中共秘密党员联系,共同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大同盟中央委员会成员,秘密印刷 《民族战旗》报,作为大同盟的机关刊物,宣传抗日。这一时期,按照党的要求,他与中共秘密党组织的同志一起,奔波于平津及华北各地,联络各方,策反旧部,训练骨干,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
吉鸿昌的活动被国民党特务发现。1934年11月9曰, 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引渡给北平军分会。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 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 “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
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一切都交给党——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19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这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思想、新思潮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被选为南昌学联的负责人之一。1922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在南昌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地写道:“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先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中共江西区委工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农民协会秘书长。1925年冬,党组织派他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4月,他作为江西省代表赴广州参加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其间,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和彭湃,并到东江、大埔一带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3月,他赴武汉,参加由毛泽东、邓演达主持的粤湘赣鄂豫农民协会执委会和农民自卫军联席会议,与毛泽东、彭湃、邓演达、谭平山等13人当选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他完全赞同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思想和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下旬,他化装成贫苦农民从 吉安步行回到弋阳,任弋阳、横峰等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 武装起义总指挥、中共弋、横、德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 委员,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农民武装,进行暴动准备。 1928年1月,他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赣东北弋阳、横峰地区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0年起,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 埃政府主席,红10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 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以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到 达闽浙皖赣边区,与红10军组成红10军团,方志敏任红10 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10军团北上抗日,在皖南 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重重围困在怀玉山区。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冒着雨雪和危险,复入重围,寻找部队, 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 没有一文钱。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断然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革命而死,虽死犹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写下了《可爱 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他写道:“清贫, 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 方!”,“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之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前仆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信不疑、矢志不渝,就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党的坚贞好女儿——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一曼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书刊,接受革命新思想。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任村团支部书记,在家乡积极组织“妇女解放同盟会”。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帮助下,进入宜宾女子中学。她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抵制仇货”的爱国运动,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赵一曼按照党组织安排转移到上海。9 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进行党的秘密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1932年秋到哈尔滨,任满洲总工会秘书、 组织部长、代理书记,曾参加领导1933年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1934年,任中共珠河(今尚志)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组织领导当地工人农民成立反日游击队,与曰伪军进行斗争。
1935年秋,她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她和团长带领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一座山里。她沉着地协助团长指挥部队与日伪军激战,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但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无法打破敌人包围。 突围中,赵一曼身负重伤。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时,被搜捕的日军发现,战斗中她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逼其投降招供,她宁死不屈。为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监护治疗的几个月里,她教育争取中国籍看护人员。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人员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晨,被日本军警追捕再度被俘。敌人对她施以更加残酷的刑讯,仍亳无所得, 8月2日把她押回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示众。临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仅31岁。
赵一曼,拒绝了在侵略者奴役下的“生”,选择了为自由和解放而死,以自已的牺牲赢得了中国人的尊严。
茫茫原野威名驚——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校期间,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培养教育,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参加革命活动,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受中共河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4月,为配合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杨靖宇参与领导了确山农民暴动,并取得成功。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革命失败后,杨靖宇等按照党的八七会议的要求,再次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在指挥起义武装与反动军队作战中负伤。1928年春,在负伤未愈时, 受党派遣先后到确山、信阳、开封、洛阳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其间曾几次被捕,屡受酷刑,坚贞不屈。脱险后,党组织派他到上海党中央学习并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春,杨靖宇调赴东北,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他化名张贯一,深入抚顺煤矿,联系工人群众,恢复 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领导工人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党派他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后又派他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任书记、满洲省委 委员,不久又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11月,杨靖宇以省委代表身份被派往南满,整顿各县党组织、抗曰游击队和义勇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初,中共中央在给东北各级党委和全体共产党员的一二六指示信中,要求在东北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 线,以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为骨干、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共 同进行抗日斗争。杨靖宇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于同年9月领导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 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他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 立了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11月,任东北 人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春任东北抗曰联 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同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 人和领导人之一。他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打击曰伪军,威震东北,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 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称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 模范”。曰伪军将东北抗联特别是其主力第一路军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反复进行“讨伐”。在1939年秋冬季东南满反曰伪军“讨伐”作战中,杨靖宇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他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英勇顽强地战斗,直至弹尽粮绝,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本侵略军无法理解这位英雄的坚强行为,他何以能够在冰天雪地里长时间被围困、且完全断绝粮食的情况下,顽强坚持战斗。曰军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侵略军也无不为之震惊。
杨靖宇以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谱写了一篇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英雄史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减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 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 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 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 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已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 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篇讲话经过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讲演的主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这个宗旨,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 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刘胡兰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 触革命道理。
在党的领导下,云周西村涌现出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一些贫苦农民相继入党,并成立了党支部。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
抗曰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 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11 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 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 1946年2月,她参加了反击阎锡山顽军作战的东庄战斗的支前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以自已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 同意了她的请求。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 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 事。” “你‘自白’吧,你‘自白’了,就放了你,也给你一份土地。”刘胡兰说:“你给我个‘金人’,也不‘自白’!”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但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3月26曰,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 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红梅傲雪颂千秋——江竹筠
江竹筠,女,1920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一个农民家庭,8岁随母亲逃荒到重庆,10岁进袜厂当童工,后考入重庆南岸中学和中国公学附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秋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并担任该校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从事青年学生的工作。
1943年,党组织安排她为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当助手,并和他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他们的“家庭”是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她的主要任务是为彭咏梧做通信联络工作。根据党的指示,1944年她到成都,考入四川大学,以普通学生身份做党的工作。1945年,她与彭咏梧结婚,后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工作,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江姐。
1947年,当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和领导了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 她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负责联系育才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西南学院党的工作和开展学生运动。在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她还承担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 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这一年春夏,川东党组织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武装斗争,彭咏梧奉上级指示赴川东领导武装斗争,任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兼川东地下工委副书记。 江姐也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奔赴武装斗争第一线。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江姐虽然身体被折磨得变了形,但始终坚贞不屈,正气凛然:“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949年11月14曰,江姐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牺牲时年仅29岁。
“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是渣滓洞的难友们对江姐表达的无限崇敬之情。